close

 

片名:《太陽‧不遠》

 時間:2015/07/13(一)11:00

地點:華山1廳

主持人:吳凡

出席:製片 賀照緹

   導演 陳育青、王佩芬、周世倫

文字:黃云柔/攝影:王韻婷

 

主持人:請這部片的總製片照緹要不要為我們分享一下這部片的緣起與製作方法?

賀照緹:再次謝謝現場觀眾來支持觀看。不知道當時有沒有人在運動現場?我想大家應該都蠻百感交集的,台灣變化非常快速,現在影片看來已經有點像是歷史檔案了。對我們工作人員來說,現在回頭看當時的素材意義已經不一樣了,也因為如此,我們認為當下發生的事情應該立即被記錄下來。因為我們想讓影片盡快完成,去年這個時間已經差不多進入剪輯收尾的階段,去年10月31日在濟南路做了一個戶外首映。這個片子其實是學運發生不久後,紀錄片工會發起的影像紀錄計畫,組織並募集資金,用有點像是拼圖的方式,把事件的原貌拼出來,但我們也知道我們能重現的非常有限,因此這些事後的論述勢必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運動,需在後期不斷反芻、重新詮釋。

周世倫:大家好我是世倫,學運一開始我就一直跟著這些學生,不斷做紀錄,所以當工會決定發起這個計畫,我跟工會的老師說我在裡面,那他們就跟說我就留著不要出來,很感謝上帝的是我中間偷溜了兩次去考碩士,幸好都有考上。當時參與討論的時候,照緹一直不斷提醒我們如何扮演拼圖的角色,我選擇的方式是因為我跟孩子們非常接近,所以比較偏向去紀錄運動裡的素人。很有趣的事情是,有一天晚上他們席地而坐時,就有人問說誰有國民黨黨證?結果立院裡有一堆人拿出來說:「我是我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可以看出台灣的主流價值在變動,我姑且不論改變的方向與對錯,我想我以後還是會繼續追蹤這些素人離開學運後的生活狀況。

王佩芬:我平常也是影像工作者,過去因自己的所學與經驗,慢慢都有注意到社會運動中出現了一些新的面孔,之中有很多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事件剛發生時,我才剛從越南回來,結束我一個外景拍攝,那時我帶著攝影機在街頭遊走,感受街頭的社會氣氛。後來接到工會通知,就有想說平常紀錄的東西如果放在影碟,之後也不知道到哪裡去,就覺得如果因這次機會能夠被看見,加上我也很想知道那些人參與運動的理由,就參與了計畫。那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來自一個比較保守的家庭,製作過程中,媽媽也曾來提醒我這計畫可能會影響我的工作等等,那這部片到最後有機會放映,他們看過後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陳育青:(小孩跑來跑去)像大家看到,有了小孩就很難專心做事情。拍《一夜之間我長大》時三月多,剛好小孩出生三個多月,我人沒辦法一直在運動現場,華山、立法院這一地帶其實離我也蠻近的,我也想很多人應該會想再看一次《太陽‧不遠》,在看一次去年發生的事情。似乎我們遺忘事情的速度非常快,時間的尺度在我們成人與小孩的身上不太一樣,因為小孩的成長速度很快,我特別覺得把這些事情紀錄下來很重要。我也很期待這樣的影片不只是在電影節能放映,還有更多人能看到。我是在睡夢中接到要不要來一起參與工會的活動,因為我沒辦法一直很投入,我就想說能幫忙整理一些影片的素材。裡面的人其實因這次運動,受到的改變與洗禮很大,也許你們也因為這個運動有了彼此間網絡的連結,我覺得這樣的影片你們曾經參與其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某一部分在裡頭,我覺得也是一個很珍貴的回憶,我們參與過、關心過,更有力量去影響接下來要進行的方向。

 

主持人:這個影片提供了十個片段、九個導演面對太陽花運動的觀點,我想問一下照緹,你們當時怎麼去決定順序與內容?還有為什麼選擇用一種影片與影片中間間隔不是很明顯的效果?

 賀照緹:做這個決定其實非常困難,我們在紀錄片公會有一個太陽花運動影像資料庫,是以一個公共財的方向處理,其中為42個人提供當時的影像,所以基本上我們的剪輯素材相當龐大,我們整理出兩個可能的選項,一是像現在這個樣子,二是把所有素材打散,剪成一種比較劇情式的影片。因為我們是希望去年年底要完成,工作時間只有七個月,最後我們決定讓每位導演去導他們自己的短片,但影片與影片之間必須要有關聯性,與內容主題的定調。像是傅榆拍陳為廷拍了很多年,所以我們就邀請他來拍攝這個主題,那有些題目我們覺得很重要,所以就請導演去做,例如國家機器的背後賦予的意義,必須要去討論,而不是呈現當時的事件而已,以一種且戰且走的方式去完成。我們有一個製片組,還有一個總剪接,我們會有一個大略的想法,再去與導演溝通,再來微調影像順序。

 

主持人:你們在拍攝的當下,是否就有期望影像的理想成果?或是與主流媒體有不一樣的呈現?

周世倫:一開始工會在叫大家做紀錄時,因為我們還沒做討論,所以能做的就是實在地紀錄當下發生的事情,真正的方向是製片組那邊有完整的想法出來時,後來拍攝的角度才有所調整,共同一起去完成。

賀照緹:我覺得這個製作方式很有趣,有點像是一個工作坊,當導演的東西已經很清楚時,製片的角色就是要幫助導演把敘述說的更清楚,或是形式上的突破。我記得那時我有問導演關於小小(劇中人物)有更多想知道的嗎、有沒有拍家人等等……製片的角色就是問導演是否還能有更多的東西出來。最後整個製作是大家共同決定要怎樣的樣貌,我覺得這個過程可以應用在以後集體創作的方向上。

  

主持人:放映那麼多場,是否有什麼特別深刻的回饋嗎?

 賀照緹:我聽到的都是觀眾情緒非常滿,他們可能因曾經參與過這件事情而感動,也可能帶著憤怒覺得為什麼這事件就這樣落幕,我覺得有些有趣的部份是,我們把它帶到國外放映,尤其歐美的一些東亞研究學者,他們非常好奇台灣是怎麼想中國的,他那時就對我說:「為什麼台灣年輕人要喊著『台灣,加油』?」

 

主持人:現在已經發行了DVD,那是否還有下一步計畫?

 賀照緹:如果你想收藏DVD,一般通路應該都買的到。那可能有些在中國有興趣的朋友看不到,我們會在今天之後把全片上YOUTUBE供線上觀看,就可以不只侷限在戲院裡面。然後我們有一個FB的粉絲專頁,歡迎大家按讚與分享訊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peiff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