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704new  

 

時間:2015/06/30(二)16:10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主持人: 陳俊蓉

出席:導演之一 馬修里歐隆 Marcio Reolon

 

DSC_0585    

 

主持人:先請導演對大家說幾句話。

 

A:非常高興各位一起參與這樣重要的時刻,這是我們這部片的亞洲首映,感謝大家。

 

主持人:有別於一般巴西電影帶有的熱情奔放印象,這是一部比較優雅安靜的電影,不知道導演當初如何發展這個故事?怎麼決定電影的調性?

 

A:我的家鄉在巴西非常南部,離所謂的全球化浪潮其實有段距離,那裡已經不在熱帶區內,溫度偏低,人們個性也比較收斂沉穩,有趣的是,這樣的地方仍是屬於巴西的一部分。這點影響了這部電影的元素與調性,以及我們對青春的看法。很多電影是用懷舊、鄉愁的方式在講述青春,但對我們來說,青春期更像是海浪,我們不能確定它何時會襲來,而何時又一波即逝。

 

主持人:片中飾演兩位男主角的演員非常年輕,演出卻渾然天成,請導演和我們聊一聊這兩個角色各自的特質,拍攝時如何帶領他們培養兩人之間的默契?

 

A:我跟另一位導演菲立佩,在當導演之前都是演員出身,所以對我們而言,演出是電影最重要的一部分。飾演馬丁的演員之前只有兩部短片的演出經驗,其中一部剛好是我們的朋友導的,他知道我們在找這樣的角色後,便把這個演員推薦給我們。飾演托馬茲的演員從來沒有演過戲,我們是在Facebook上找到他的,但他試鏡過後我們覺得他非常適合這個角色。

 

在正式開拍的七個月前,我們就常見面,每個星期都開會,討論演出和拍攝的細節。我們照著劇本原來設定的時間順序拍攝,以便保留角色的成長與變化過程。拍攝期間,我們讓兩位演員實際住在電影中那棟海邊的房子,睡在他們各自的房間,就像用馬丁和托馬茲的樣子生活。

 

主持人:角色的性格有根據演員再修改嗎?兩位男主教看起來很像在演自己,似乎沒有感覺到鏡頭的存在。

 

A:這部電影其實是以我和另一位導演菲立佩為藍本而寫的。我們二十多歲在電影學校認識,發現我們在青春期的成長歷程十分相近,不僅分享相同的恐懼與焦慮,甚至連兒時去的海灘都一樣,就是電影中出現的那片海灘。

 

我們根據我十八歲的記憶寫出第一個角色,再用菲立佩十八歲的記憶創作出第二個角色。在創作劇本時,偶爾會衝突到我們共有的記憶,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在七個月的前置作業期間,我們也希望能將兩位演員的想法加入角色中,演馬丁的演員對家人有很多感觸,演托馬茲的演員則對性向有極大的困惑與恐懼,所以角色最後其實是我們四個人的總和。

 

主持人: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

 

A: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剛剛所說的定調,第二個挑戰是我們希望呈現出斜對角型的成長敘事,用兩位角色對彼此的觀察來構成敘事方式,從兩位的觀點彼此認識探索,觀眾也跟他們一起越來越了解彼此,所以拍攝的順序才這麼重要,因為這是一個累積的過程。

 

DSC_0675  DSC_0753  

■  觀眾Q&A

 

Q:您的電影讓我聯想到《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這部片,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您提過這樣的說法?

 

A:謝謝你的問題,沒有(全場大笑),我們在2012年的七月就開拍這部片。我們在馬丁發現自己性向的那天晚上讓托馬茲染了頭髮,藍色則是根據馬丁說的兒時迷路的故事,救生員舉起代表找到失蹤兒童的藍旗,馬丁講述這個故事的同時也是兩人更加了解彼此、馬丁也更加清楚自身性向的時刻。八個月之後《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得獎時,我們先是開心有女同志的片得獎,後來看了幾個片段後,就嚇了一大跳(全場笑),也太像了吧!但經過好幾天的掙扎後,我們還是決定繼續拍,畢竟雖然都是探討性向,兩部片在敘事方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Q:因為這部電影是以導演親身經歷為藍本,想請教導演自己在小時候有沒有這樣探索性向的對象?

 

A:雖然電影帶有自傳的色彩,但故事仍是我們杜撰出來的虛構的,當然以我個人來說,青少年時期的性向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過程。

 

Q:請問巴西國內對同志文化的看法?

 

A:雖然社會上普遍接受同志,但政治上仍然是非常排斥的。我們現在的國會是史上最保守的國會,一些激進的教會也相當反同,巴西最近還被選為世界上最危險的LGBT地區,變性人相關的謀殺案件尤其多,但我想我們仍然要勇敢站出來。(全場鼓掌)

 

Q:導演自認比較像馬丁還是托馬茲?片末馬丁走向海中是什麼意涵?

 

A:一開始我跟菲立佩想要一人代表一個角色,但最後都混在一起了,我現在無法說我是哪個角色,我會像托馬茲一樣染頭髮,也可能和馬丁相同,和家人有摩擦。海是對成年生活的隱喻,是大而嚇人的景象,馬丁被大海召喚、觀看,卻又無法直接與其對抗,最後他終於有了信心勇氣,去面對曾經恐懼的這片海洋,代表他能接受並處理過去不敢面對的家庭問題、性向。這樣一下跳進海中可能很冷、很危險,但這是我們在人生中的必經歷程,而如果你有朋友在身邊會讓事情比較容易。

 

Q:主角曾二度到祖母家取文件,導演想告訴我們什麼?為何決定讓扮演男性的那位主角走入海中而非另一位?

 

A:馬丁在過去非常聽父親的話,但實際認識他祖父家之後,他卻覺得更融入這裡的家庭,無法繼續照父親的話行事,我們想說的是,在家庭中接納自己,是長大成人最重要的功課。也許托馬茲比馬汀提早幾個月跳入海裡,在整部片他表現的比馬丁更有自信,而馬丁在跟父親透過電話說清楚後,才決定過不一樣的人生,替自己做出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peiff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