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6-221393-touki-bouki-1-  touki_bouki_9      

今天是台北電影節搬進中山堂的日子。這是我第五年進駐,每年的這個日子,改從西門捷運站出來,面對熾熱的烈陽,進到中山堂後台,冷風、瞳孔還在突然室內的進光量、還有一股老建築的味道,每年一樣的味道,總是讓人興奮、緊張、也舒坦。這個團隊對搬進中山堂都會不由自主的顫抖一下:沒有回頭路,真的要開始了。

有個朋友問我:「在這麼忙的時候還要搬辦公室,不是更增加負擔嗎?」可是,只有進駐到展演的場地,我們才能感覺到真實,電影才會從各自觀看的幻影,延伸成人際交集。去年,幾次聽到同事或朋友跟我說,剛才他們去看某一場電影,看完沒有影人出席,但觀眾都自發的鼓掌了,「觀眾實在不太多,不過沒有多少人,大家都坐到演職員跑完,然後都鼓掌了。」

「每部影片都有屬於他的觀眾,要去找到那些觀眾。」這是我幾次聽到其他影展的選片人說的,培養觀眾(audience development)是一個影展該做的事情。去年《依達的抉擇》放映後,我們邀請來談波蘭當代電影的影評人Michael Chasinski說得非常精彩,後來在廳內結束後,還有一百多位觀眾跟著影評人上中山堂二樓繼續聆聽。一個追隨台北電影節的資深影迷跟我說:「好久沒在影展看到這樣的氣氛了,好懷念。」

結果,今年就忍不住推出了好多影人面對面的講座,還有很豐富的活動,希望影展不只停留在觀看,還有更多的延伸。今天下午,辦公室整體在對每日行程時,發現有一個晚上台北電影節開了六個現場、五個活動...啊,難怪我今年感受到非常多的怨念在身旁圍繞著。

今天在起筆前,負責的小編問我今天要放什麼歌,讓我從本來設定「搬家/移動」主題出發的影片,馬上換到看完「繚繞不去的音樂」,也因為同樣耀眼的陽光,就選了「非洲專題」的《逃離非洲》(The Journey of the Hyena / Touki Bouki)來做結。才看預告就跟著那首”Paris...Paris"哼哼唱唱,看了影片後,驚訝這部70年代來自塞內加爾,作為導演的首部作品如此前衛的有態度。

影片一看開頭時,第一個想法是好希望趙德胤導演有機會能來看看這部片,他在《冰毒》留到最後才直視生命的殘忍,而《逃離非洲》選擇在開頭就不囉唆的下刀,接下來的就是逃離。這部影片視覺元素豐富,穿插夢境幻想片段,不連貫剪接讓人一直滿懷好奇,更難得的是影片一直帶著幽默戲謔的態度看著非洲本地的荒謬,卻又適時恰當的嚴肅,那對想逃離非洲的男女,在40年後看,還是潮的打翻一票人。

這部片跟著《販售太陽的女孩》一起放映,今年電影節好多一票看兩部、或看四部,嗯,真是划算(翻譯:沒有成本概念。)

最後聽讓這對塞內加爾年輕男女一直嚮往巴黎的歌曲,「黑珍珠」Josephine Baker在1949年的<Paris...Pari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peiff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