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bdcd4d-986b-4d77-a49b-672d11d29b19    1ea8975e-e890-4372-acd8-d94423d83833  

 

幾乎每天都會發現一個新的影展。在長達三個禮拜的台北電影節期間,就有聯影50經典電影週、城市與建築專題影展、泰國電影節、Xavier Dolan專題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也在週五晚上持續扎根放映,更別提列表狂(listmania)當道的年代,有太多不能錯過影片的排列組合。

那麼,為什麼要看台北電影節?為什麼要看沒人知道的新導演作品、看完全不熟悉的葡萄牙、菲律賓、非洲電影?在這個夏天,跟你有什麼關聯性?
今天先從佔了55部之強的葡萄牙電影開始談起吧。

「福爾摩沙」幾乎是大多數人能想到台灣與葡萄牙的唯一關聯性。在航海大發現的時代,葡萄牙船隻行經本島,喊出「美麗之島」,然後繼續往前,怎麼想都是個滑稽的畫面:這個畫面裡,先有了視覺,做了美感判斷,然後產生命名。在那殖民的年代,命名而不佔有,讓人好奇,即使命名的行為本身就帶著佔有。而在土地、經濟與文化都長期被殖民的台灣,卻常在獨立運動上使用西方殖民時期的「福爾摩沙」一名,也值得玩味。

如果葡萄牙與台灣的關聯性,是視覺與美感,那麼今年當台灣觀眾看葡萄牙電影時,就必然帶著回望的意涵了。只是,在那年代得遠道重洋,人真的位移到此地,才能一窺究竟;而我們只需要看電影,不過,那影像化的不只是80多年的葡萄牙,還有提煉濃縮的精神意象,而我們在觀看的時候,也帶著兩層意義:看當初起這名字的人眼裡的美如何比較,也看對方美不美。

對葡萄牙電影不知何處起始的,建議從焦點導演朱奧佩德羅羅德利蓋斯(João Pedro Rodrigues)的作品開始,他首部長片《暗夜魅惑》葡文片名翻成英文叫phantom,在他之後的作品,及後來與朱奧胡格拉達瑪塔(Joao Rui Guerra da Mata)合導的影片裡,也都穿梭著幽靈幻影——這不是指他拍的是神怪片,而是超出界限、定義或理性的存在:如《暗夜魅惑》裡身著黑到發亮緊身裝束的清潔隊員,跟著如水般慾望漫流里斯本像弄的主角,或是《兩個漂泊的靈魂》裡,堅信懷了死者遺腹子的女店員,《罪美女人》裡最動人的一場戲,一首曲子暫停了現實給妖姬們獨屬的時空,《再見澳門》裡主角晚到一步,而只能撿拾著密友死前留下的線索,而短片裡《聖安東尼節的早晨》、《麻將》、《焰火》,甚或不到兩分鐘的《慎重的寓言》,注意被抽離的魂魄、召喚的亡靈、神秘的鬼影。用最庸俗也承載量最大的「美」來形容這組雙導演的作品,所看的絕對不是美術設計格拉達瑪塔所堆砌出來的華美與東方情調,而是那些被投射出的魅影。

當然,喜歡他們影片的美術設計也是可以成立的,延伸觀看「葡萄牙當代短片選II」的《仙履奇園》,導演是格拉達瑪塔的門生,王子找的不是灰姑娘,而是還在她腳上的那雙鞋。

今晚還是以電影音樂作結,一樣是看完電影會跑出來找歌曲的。

 

► Baby Dee - Calvary

 

► Moon River - Henry Mancini版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peiff2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